预测趋势2013年/十月/小长假期间,大量
游客在
九寨沟滞留并引发
群体性事件。
如果新闻媒体或旅游主管部门能在之前
利用中国本土的
大数据进行预测性报道,这样的群体性事件完全可以避免。
因为媒体可以根据这方面的大数据,提前报道在特定的时间段内
有多少人到九寨沟旅游,
从哪里来,其中有多少男女老少。
这只是一个小例子。
大数据可以预测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,媒体可以从技术上制作可视化的互动图表,为很多事情提供
信息。
微观上,如流行病的发生、交通拥堵等;宏观上,如经济指数的变化、某种社会危机的到来等等。
百度
推出了/百度预测/网页,并以/大数据,知天下/为口号推出。
预测的产品包括高考、世界杯、电影票房等。
其后来推出的产品已扩展到更多领域,如财经预测、房地产预测等。
将事实转化为新闻的有效
新模式 媒体监督的力量
来自于其强大的社会
动员能力,它通过促进人们的认知判断来影响受众的
社会行为。
由于当今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,人们对社会事件的看法都是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的。
如果不进行整合,这些信息只能成为海洋中的碎片,而不是整体的
舆论
环境。
如何有效检测舆论环境?数据新闻的新模式正是因为与大数据的结合,使记者能够很好地利用大数据来有效检测舆论环境。
比如,在2014年3月初央视对两会的报道中,就有利用大数据得出的结论。
有数据显示,截至2014年3月5日15时,仅在新浪微博上,李克强总理所作的第一篇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就获得了2.244458个赞。
报告中/改革/二字出现了77次,明确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的首要任务,一系列数据可以有效反映舆论环境。
近年来,各类互联网
平台将消费需求与
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进行撮合、匹配,很
好地解决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,既有效降低了
消费者的决策成本,又大大提高了消费便捷程度,使得网络购物、旅游
出行、
本地生活等平台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。
然而,
日趋激烈的同质化平台间的竞争和互联网经济对
流量的不断争夺导致不少平台唯“流量至上”、独“
流量为王”。
例如,有的平台为了流量,放任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平台;有的平台为了流量,对入驻商户的资质审核和质量管控形同虚设;有的平台为了流量,对刷单炒信、虚假发货等问题查处不力;还有的平台为了流量,存在强制商家进行平台“
二选一”的行为。
平台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无异于“竭泽而渔”,呼吁相关平台企业彻底扭转唯“流量至上”的错误思维,正视消费者合法权益,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强化平台治理,用诚信合规经营创造更大价值。
此前,4月26日,市场监管总局表示,已依法对美团实施“二选一”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。
参与评论(0)